2009年5月14日

教養的迷思




這本書是好幾年前看的,真的是一本不錯的書。


值得大家一看,讓我們從從另一個角度看教養。

以下是博客萊的深度推鑑。


養子不教誰之過?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們毫不猶豫地認為,為人父母者必須孩子的人格與行為負絕大多數責任,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故事,或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中,小木偶在街上闖了禍,他的爺爺必須被抓到警察局接受處罰……;而在學術界,行為發展學者的一篇篇研究報告,轉化為書架上《如何教養X歲小孩》的育兒書籍,幾乎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這些學說的權威性。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對於過去人們奉為規臬的行為發展學理論,以及應分子生物學而蓬勃的行為遺傳學者等論證,率先揭竿起義,從研究的命題、方法上一一反駁其中的謬誤,這種謬誤不止是研究方法的盲點,作者甚至列舉出各種例子來提出反證。
作者首先她提出「教養只是個假設」的觀念,再舉證說明她的主張,從研究方法上,她舉例說明,如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吃錄花椰菜使男性長壽」般,社會化的研究者在小孩的教養研究中,一開始就在預設了「好的」、「壞的」兩種形態,導出這樣的結論:父母有好的教養方式,孩子也會有好的人格;種善因得善果,作者認為學術界在教養孩子的研究中,命題時往往出現這種包含道德因素的預設,這不該是正確的研究方法,卻從來沒有人質疑。
作者舉例的手法十分高明,她觀察一般人教養孩子常見的現象,與各種學說理論相印證,再一一解析其中的問題點或謬誤處,這使得許多深奧難懂的理論得以深入淺出地轉化為一般父母易懂的語言,對相關教育、心理學界的學者、從業人員或一般父母,都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深刻思考的書。
誠如教育部長曾志朗在推薦序中所言,為人父母者不必再去理會所謂學者專家的話,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無所適從,教養兒女應該是「放輕鬆地享受親子之樂」;雖然不一定是「照豬養」,卻不必戒慎恐懼地「看書養」。作者也主張,擺脫許多道德或觀念上的包袱,育兒經唸起來會更容易,因為「教養孩子並不是父母親對孩子做些什麼,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文/許寶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