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穩定情緒再說(100年3月10日)
文/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朋友帶兩個小孩去玩具城挑選新年禮物。每次朋友總要求孩子只能挑一件,而且價位是在多少錢以下的。這一次也不例外。
「玩具城」三個字給人的感覺就十分繽紛,連已經是中年人的我也偶爾在影城等待看電影時,會拐進旁邊巷子裡的玩具城裡流連忘返,甚至看完電影再回去逛逛。
兩個小孩一到玩具城,果真一下子就跑得不見人影。
小的才六歲大,沒多久就帶來一枝炫目的太空槍,有五光十色的LED燈,聲音十分清晰響亮。哥哥還沒回來,弟弟已經拎著他的玩具紙箱急著要拆開。朋友只好帶他先去結帳,讓正在興頭上的弟弟先享受他的新年禮物。
十歲的哥哥買玩具已經有好幾年的經驗了。一年又一年的學習,他知道自己回去以後,總會遺憾選錯玩具,每次都是最後放棄的那個玩具,才是他回家以後最懷念的,所以也就懂得慢慢的挑。要一種超炫功能的遙控車,還是掌上型遊戲機呢?遙控車實在太炫了,帶到學校,同學一定會搶著看;而且前年已經買過一臺,沒兩個月就壞了。而遊戲機呢?好多同學也都有了。
哥哥還在猶豫,弟弟也拿著太空槍靠過來。朋友知道,弟弟已經對新玩具不再興奮,才會走過來找他們。弟弟盯著哥哥挑選的玩具,又看看四周的玩具,眼睛發亮得好像剛才都沒看到這些新玩意似的。他開始東摸摸西摸摸,索性把槍都放到地上了。
哥哥決定要遊戲機了,因為「同學有的,我也要有」。哥哥雖然還是念念不忘那臺遙控車,終究還是放棄了。倒是弟弟開始說他想換遙控車,不要太空槍了。朋友跟他解釋買過的東西不能隨便退,弟弟似乎有點懂,但馬上又說,不然當作兒童節禮物先買好了。朋友開始不耐煩,一再搬出一開始就說清楚的「一人只能買一件」的原則。
弟弟在爭取的過程,一開始是啜泣,然後掉淚,最後堅持不成時,整個人癱坐在地上,開始歇斯底里的哭起來,聲音大得幾乎所有玩具城的人都聽見了。朋友忽然感覺許多原本各逛各的顧客,似乎都轉過頭來要瞧個究竟,甚至有一些小朋友直接跑過來圍觀。朋友覺得十分不好意思,好像自己在公眾場合虐待兒童,就快要激起公憤了。
這樣的情形已經不止七八次了,我給朋友這樣的建議:
1.停止跟孩子說道理:任何人,不只是小孩,當情緒高張時,是無法做任何理性溝通的。這時,說道理只會讓他覺得被指責,讓情緒繼續高張。
2.用力抱,約束小孩的手腳:六歲的小孩其實有點大了,要抱住並不容易。但只有緊緊抱住他,讓他無法掙扎,他才會放棄,然後慢慢的平穩住情緒。
3.儘量心平氣和,眼神充滿關心:如果是生氣的眼神,上述的「抱」就變成「綁」;但如果是心平氣和的,當孩子逐漸平靜,開始對外界的訊息有片段接收時,他第一個理解的將是:有人在他失控時,還是「抱」著他。
4.抱的力量隨著掙扎減少而開始放鬆:這個作法也同樣是讓他不覺得被處罰。
5.等他平靜一段時間後,再討論發生過的事。
朋友回家以後,有點興奮的打電話給我,將整個處理的過程講了一遍。雖然有些細節疏忽了,但對朋友來說,他不只是多學習了一個技巧,似乎也領悟了許多。
他在電話那一端說了許多以後,忽然問起:「但是小孩太大了,抱不動怎麼辦?」
我告訴他,其實對待青少年也是一樣的原則,包括情緒高張時不再多說話,等大家都平靜了再說道理。只不過,這時我們不再用雙手、用力量來抱住、綁住他,而是用關心、用「非語言和語言」的溝通來達成這樣的效果。
當你和家中的青少年小孩發生衝突時,在他奪門而出的那一刻,或是在他離開很久以後才偶爾電話聯絡時,所有的溝通訊息都暫時僅限於兩種功能:「關心他」和「歡迎他回來」,比如說:「你還好嗎」、「照顧好自己」、「想回來就回來吧」這一類的話,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